他要进行为期14天的现场艺术展示+网络直播,在六平米的高台上上演“隔离线万人好奇庞宽怎么上厕所,这一词条甚至还曾冲上了热搜第一。
行为艺术的门槛在何处?这场展览是庞宽在4月20号决定的,三天后他没有和乐队成员商量,走进了一座80年代的画廊,开始了长达14天的艺术创作。
一个2.5米×2.5米(6.25平方米),高1.2米的台子上,有一箱速食饭、一箱酒、一箱衣服、一箱零食、一本书、一本杂志、一部手机、纸笔、一卷卫生纸、一个椅子和一个马桶。
也有网友直接在直播间里当起了“妈”,关心怎么洗澡,怎么换内裤,还让庞宽起来运动运动。
还有人称赞庞宽的行为艺术“源自生活却高于生活”,无论是“14天”还是“方台”都充满了象征意味,认为庞宽的这次行为艺术意味深长。
这次庞宽的行为能受到关注,还是因为有公众人物自带的流量加持,且他的做法打破了最近艺术的平静,引发了热议。我们所关注到的行为艺术,也大多都是由艺术家、名人或者美院学生进行的。
答案是:也可能有,只是没有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,或者是被大众当作“精神病”给忽略了。
真正的行为艺术是啥样?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区分一个做法是“行为”还是“行为艺术”?
没有意义的行为,即使是由艺术家创作的,也只是打着艺术的旗号哗众取宠罢了。
许多杰出的行为艺术家将耐力作为艺术实践的一部分,他们在表演中加入虐待甚至酷刑的成分。
尤其是第一个作品《笼子》,他将自己关在笼子里一年,这期间不与人交流,不能看书更别说玩手机听音乐,在狭小空荡的笼子里他每天能做的事就是在墙壁上刻画一条线,来记录一天的流逝。
一年后当他走出笼子时,面色苍白,怎么努力都说不出话,只能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。
第二个作品《打卡》是在一年内每一天每一个小时都拍一张照,也就是一天拍24张照片,一整年没有睡过一次完整的觉。
在中国最经典的行为艺术,是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艺术家共同创作的作品《为无名山增高一米》,植根于“山外有山,人外有人”的中国古训。
艺术家张洹1998年《为鱼塘增高水位》的行为艺术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,并受到高度关注,他的行为艺术创作中让人不安的因素,也曾遭受过无数的恶评。
比如1994年艺术家创作的《十二平方米》,描绘的是艺术家在身上涂满蜂蜜和鱼油,坐在肮脏的公厕里,让蜂拥而至的苍蝇围在他身上长达一个小时。
这并不是他自己找罪受,而是想要映射北京艺术东村及其他地区的生活环境,并表现人的顽强生命力。
比如之前在《人与动物》展览中,一位行为艺术家将一头水牛开膛破肚,然后自己钻进牛肚子里,让人把牛肚子缝合起来,过后创作者手持尖刀,破肚而出,再撒下漫天的花瓣。
“艺术家”借助社会事件来营销自己,但当事件过去、新闻效应不在,这类作品又该何去何从呢?
关键就是让大众理解它的意义:这个作品有何意义,想要表达什么,能否让“我”感同身受。
打破艺术与日常生活的界限。表现的方式也要直戳观众心理,可以晦涩一些,但一定要让观众“能懂”。
就像庞宽的这场展览,持反对意见的人基本都是认为该行为没有任何意义,就是表演日常的生活。
还有一些看起来非常“随便”的行为艺术,比如艺术家韩冰遛白菜、遛苹果,这种让人觉得“我来我也行”的形式,会让大众对现代行为艺术感到排斥和轻蔑。
一个行为能否成为真正的行为艺术,并不在于它受到多少人的关注或采用怎样标新立异的形式。
如果艺术家想表达的精神内核是对社会现象、人生哲学等的思考,那么他就比较容易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,也更容易让观众感知。
但如果他的精神内核是倾向于通过一些行为去博取眼球、获得利益,那么作品呈现的方式也就会更加奇怪,带着哗众取宠的意味。
当然,艺术家行为的真实目的只有本人才能知道,观众也只能通过其表达形式进行判断。
艺术家可以将行为艺术与音乐、戏剧、舞蹈、电视、电影、媒体等其他类型的艺术结合在一起,来增加行为的感染力和传播度。
创新不是标新立异,而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,用不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观念。
在现在国内的一些艺术表达上,我们总是能看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子,对于本土文化的运用则寥寥无几。
忽略本土的文化情感,一味地缺模仿甚至是照搬西方艺术,这样抄来的东西没有意义。
最后,国内的行为艺术者想要真的获得艺术界和大众的认可,就必须认真的进行一番反省,仔细考虑艺术作为人类时代精神的审美理想代表,究竟有着怎样的使命。
你对于国内行为艺术的发展或者庞宽的这次行为艺术有什么看法呢?快来评论区和小印一起讨论吧!